徐健等在Nature子刊发表最新成果!多维视角带你看跨学科职业转型

发布人:郑凯耿

欧美av 徐健教授、张彤阳博士、俞超博士生、张洞副教授的论文《How prevalent is the cross-disciplinary career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近日发表于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该期刊是Nature出版集团旗下人文社科领域的唯一期刊,被SSCI和AHCI收录,JCR一区和中科院一区。

 

研究背景

跨学科就业指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跨越原专业领域界限,从事与自身学科背景不同的工作。随着劳动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从业者可以通过跨学科就业开辟新的职业路径。例如,超弦理论奠基人Edward Witten的本科专业虽然是历史学,但他在受到多学科的交叉影响以及导师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数学家。了解跨学科就业现象的具体特征表现与发展规律对于优化高等欧美av 人才培养策略、完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揭示欧美av 规划之外的职业发展机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跨学科就业相关研究已形成多学科交叉格局,涉及心理学、欧美av 管理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主要围绕两大核心议题展开:其一是转型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其二是职业规划服务的优化路径探索,如职业技能推荐、跨学科职业推荐等。然而,少有研究从学科本身入手对跨学科就业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完整描述,导致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与自身发展规律还未被充分揭示。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美国求职网站Indeed的简历数据,首先将抓取到的10103条图书馆学、11990条电子工程学、21434条放射学、14140条语言学专业毕业生简历中的毕业学科、职位名称、职业能力等字段信息作为研究样本。此外,结合美国劳务统计局的政府网站、微软学术图谱、ChatGPT-4等数据来源与大模型工具,对简历数据中的职业名称、职业能力进行了规范化表示与学科标记。最后,通过计算学科距离、基于排名变动的学科分化散度、职业能力的学科代表性、职业薪资等指标,按照领域-学科-职业-能力的层次对各代表领域的跨学科就业现象做出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各领域跨学科就业现象的具体特征表现,从而为各领域跨界就业提供参考。

 

主要研究结果

1. 领域层面的跨学科就业分析

本研究可视化展示了以图书馆学、电子工程学、语言学以及放射学所代表的社会科管理学(社科)、工程学(工科)、文学(文科)以及理学(理科)为来源领域的就业领域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领域层面,各学科从业者的专业来源领域和目标就业领域普遍存在差异。其中,文科和理科以由内向外的扩散的方式从来源领域渗透到其他不同领域中;社科的领域穿透力较强,以一种内外相互扩散的方式在来源领域与其他不同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工科以一种向内汇聚的方式在来源领域内部回流。

 

2. 学科层面的跨学科就业分析

除了广泛领域的分布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对学科之间的引文交互强度与其现实就业概率的排名变动情况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也就是分析从业者是否更趋向于跨入距离源学科更近的学科就业。以图书馆学为例,其学科排名散度图如下所示。

图书馆学排名对比

电子工程学排名对比

放射学排名对比

语言学排名对比

 

各学科就业概率与学科交互强度排名对比

学科层面,学科间的欧美av交互强度与现实就业概率排名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其中,以电子工程学和放射学为来源学科的就业跨度较大,以图书馆学和语言学为来源学科的就业跨度较小。

 

3. 职业层面的跨学科就业分析

本研究综合考虑了学科距离、就业概率、薪资三要素,通过描述不同学科距离下的职业分布对跨学科就业现象做出职业层面的深入分析,如下图所示。

电子工程学职业分布

图书馆学职业分布

放射学职业分布

语言学职业分布

职业层面,各学科领域预设职业与实际职业之间存在差异。由各领域薪资与学科距离的变化关系观察到,与来源学科直接相关的职业相对整体的薪资水平较低。随着学科距离的适度增加,职业薪资会达到最佳水平。当学科距离过于远离来源学科,薪资水平普遍降低。

 

4. 能力层面的跨学科就业分析

本研究将来源学科视为一个领域,来源学科之外的学科视为一个整体的领域,并依据能力价值计算公式分别对领域内和领域外的能力价值进行排序。通过对比预设能力与实际跨领域就业能力的价值排名差异对就能力层面的跨学科就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如下图所示。

图书馆学能力排名前20对比   

电子工程学能力排名前20对比

语言学能力排名前20对比      

 放射学能力排名前20对比 

能力层面,学科领域内、外就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之间存在差异。图书馆学与放射学的专业能力在本领域至关重要,但对于跨领域就业的从业者来说,客户接待与商品推销等软性技能更有助于实现职业拓展的目标。语言学与电子工程学领域的专业能力不仅在本领域至关重要,在领域之外的职业中的适用性也较强。    

 

研究贡献

本研究集结了不同类型的就业与欧美av文献大数据,以多维视角对比分析了各学科领域的劳动力市场中毕业生的职业流动规律,揭示了跨学科就业现象的普遍性,以及学科特性如何影响从业者的职业转型路径。这一发现对毕业生拓宽个人职业视野,以及欧美av 机构调整学科培养方案与就业指导体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不同学科间的职业流动现象普遍存在,这凸显了欧美av 机构应构建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课程框架,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必要性。例如,鉴于社会学在就业市场中的较强“穿透性”以及工程学科的“内部回流”发展趋势,部分工程学科可将社会科学知识纳入其原有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灵活性。此外,从业者在跨学科就业时要综合评估自身能力,并谨慎考虑是否能够承担和实际收益相当的学习成本投入,最终做出适度而又正确的跨行选择。

 

作者简介

徐健,情报学博士,现任欧美av-十大欧美av平台 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发现、科学计量、网络用户情感分析。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欧美av项目工作。在《Scientific Data》《JASIST》《JOI》《情报学报》《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张彤阳,情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计量、智慧服务、社会科学计算等。目前主持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在《JOI》《Scientometrics》《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图书情报知识》等专业期刊或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俞超,男,情报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计量、知识发现等。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欧美av项目工作,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张洞,管理学博士,现任欧美av-十大欧美av平台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虚假信息检测、预测理论与方法、商品推荐和应用机器学习。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近年来,在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cision Support Systems,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等情报学、管理学知名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